
豬苓的種植方法和效果,豬苓栽培需要注意哪些?如何預防豬苓病蟲害
發布者:admin 發布時間:2016-08-07 17:36:40
豬苓為我國緊俏菌類藥材,別名豬屎苓、地烏桃、豬茯苓,在我國分布很廣,我國主產區云南、四川、湖北、山西、云南等省。
豬苓以菌核入藥,在我國有2500多年的藥用歷史,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,主治腫脹、腹急痛、腫瘤。現代藥理和臨床試驗證明,豬苓含有一種豬苓多糖,它的抗癌和防治腫炎的作用被發現后,許多國家極為重視,對我國豬苓的需求量逐年上升。而野生資源瀕臨枯竭,人工種植面積僅占總產量5%,鮮貨價格由2008年的每公斤40—60元,上漲至2011年的120—140元。其它藥價忽高忽低,而豬苓卻逆勢上升,供不應求價格持續走高。由于市場緊缺,豬苓產品供不應求。價格呈逐年上漲態勢,完全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,由于豬苓供需矛盾尖銳,幾年之內難以緩解,將成為21—25世紀的緊俏品種, 后市價格將有較大的上行空間。
我們經過長時間對不同地方氣候和不同地域環境的不同,總結出些豬苓、天麻仿野生和袋料高產栽培技術,不受地域限制,人為創造環境,種一斤可收10—20斤,10倍以上利潤,中間不需特殊管理,省工省力,且周期短(袋料兩年結束)。庭院、林蔭、窯洞、防空洞、山區沙質土地均可種植。豬苓的生活特性
豬苓具喜冷涼、陰郁、濕潤的特性。豬苓菌核生命力很強,并有很強的抗逆力,一般年份干旱、雨澇、高溫只能影響生長和產量,而不會威脅其生命的存活,當外界環境惡劣時,菌核停止生長,白苓變灰、變黑,當條件較適宜時,它又會重新生長或萌發出新苓。
生長發育所需的環境條件
1、地形、地勢:野生豬苓多分布在海拔1000—2000米的山區,以1000—1500米的地區生長較多,歷史調查表明,陽坡、陰坡均有豬苓分布,但以半陰半陽的二陰坡生長較多,坡度20°—50°坡分布較多。低海拔地區人為創造環境也可以種植。
2、選用樹種:青杠木、橡籽樹、槲葉樹、毛栗木、樺木、杏木等都屬于上等營養材料,其次楊木、蘋果木、刺槐等。筆者于2009年用刺槐種植,也獲得較好的效果。
3、營養:豬苓與蜜環菌伴生,蜜環菌一般不侵入當年生長的白苓,只浸染越冬后的灰苓、黑苓。蜜環菌以菌索形態侵入豬苓菌核,在菌核內形成一個隔離腔,包圍侵入的蜜環菌索,豬苓以蜜環菌的代謝產物并消化蜜環菌絲為營養生長繁殖。
4、土壤:山區的腐殖土、黃土都有豬苓生長,但以含顆粒團粒結構,疏松的腐殖土最易長豬苓,且個體肥大。經檢測,野生豬苓分布區的土壤為偏酸性,PH值5.5—7之間。
5、溫度:豬苓屬中低溫型真菌,其菌絲體在5—30℃范圍內均可生長,在短期36℃高溫條件下僅僅是暫時停止生長而不死亡,以20—25°為最適宜。菌核10℃開始萌動,12℃以上即可發生新苓,18—24℃為新苓萌發的最適生長溫度,超過28℃時生長受抑制,30℃以上或低于4℃時停止生長,進入自然休眠階段。
6、濕度:豬苓對水分需求較少,土坑含水量在30%—50%時,最適豬苓生長。
7、通氣條件:豬苓菌絲可耐較高的CO2,但適量的新鮮空氣可促其菌絲更加健壯,長速更
快。其菌核組織在地下層亦有該特性,相對良好的土壤結構或砂性適宜的土層中,菌核長速快、產量高,黏合性較大和砂性偏少的土地上,豬苓生長將受到抑制產量偏低。
8、光照條件:豬苓菌核在地下生長無需光照條件,其菌絲生長階段亦無需光線,都在黑暗中閉光培養。
9、生產無公害豬苓,還必須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,大氣水質、土壤的成份一律不能帶有毒物質(鹽堿地、氰化物等有害物質)。
栽培季節和場所
1、栽培季節:春秋兩季均可栽培,春栽3—5月,秋栽9—11月,一般以春栽較好,當氣溫穩定在12℃時即可栽培。
2、栽培場所:選擇適宜豬苓生長的場地對栽培成敗、種植效益至關重要。應選擇濕潤、通透性良好、土壤含水量為30—50%,微酸性砂質壤土,坡向以西南陽坡為好,坡度在20°—40°為宜。并非所有地區都適宜栽培豬苓。根據栽培經驗,海拔最低在800米以上才適宜栽培豬苓,海拔1200—1500米對豬苓生長最為有利,當海拔600米時加大遮蔭也可照常生長。
栽培技術
豬苓的栽培模式有多種,目前比較成功的豬苓菌核人工半野生栽培與袋料栽培。純菌種有性繁殖尚在試驗中。
1、種苓的選擇:應選擇生命力旺盛的豬苓菌核作種苓。灰苓年幼生命力強,斷面菌絲白色、含水分大,萌發新苓多,是最佳的種苓;黑苓也可作種苓,但應選擇具有彈性,斷面菌絲白色或微黃色,新鮮無霉變,未干燥的菌核;菌核無彈性、斷肌菌絲黃色,體內有許多空腔的老苓不能作種苓。而幼嫩的白苓極易霉變腐爛也不能做種苓。
2、菌材準備:所用材料隨用隨砍,樹木粗細10cm左右為宜,截70cm長,另外,截12cm長的樹枝若干備用(本方法不用樹葉)。
3、栽培:用挖坑和起堆兩種辦法。
挖坑:選陰陽適中、濕潤、蔭蔽、無積水具有一定坡度的沙壤地、挖寬50cm或100cm(雙排)、長度依地形而定,深20cm的種植帶,底部挖松或鋪一層濕樹葉或沙土。將椴木砍成魚鱗口,平擺在坑底,間距10cm,棒與棒中間放截好的樹枝,將獵苓塊在細腰處掰2寸長左右,一個棒放3-5塊,緊靠菌棒,再將蜜環菌種掰小塊放在菌棒砍口處或枝條兩頭。然后輕撒一層樹葉,蓋一層沙土或腐殖土,依次類推可種二層。
注意:種二層坑適當深一點,如果起堆種法相同,種二層棒必須呈“井”字形,使下層疏松透氣好,豬苓生長良好,上下產量基本一致。最后坑上邊撒樹葉或玉米桿保濕遮蔭,坑上面呈龜背以利水,過一周澆一次透墑水,除非長時間大旱,一般情況不需特殊管理,順其自然。
4、管理:豬苓耐寒喜蔭涼、畏熱怕積水。因此保持較穩定的土壤濕度是提高豬苓產量的關鍵。為防止土壤水份大量蒸發,宜選擇有一定林木或其它遮蔭條件,并有散射光照射的林地,土壤的腐殖質深厚,具有良好的團粒結構對防止 水份流失,提高土壤含水量起到積極作用,積水的地方不宜栽種豬苓。
野外半野生栽培豬苓不需要特殊管理,一般自然雨水、濕度條件及樹木根上寄生的蜜環菌絲源源不斷地供給營養,豬苓便可旺盛
采收
豬苓屬多年生真菌,生長2—3年增長量最大,每斤種子可產8—15斤,折干率為50%,生長期過長,增長率低,起挖不劃算。采挖季節為農歷2—4月或9—10月,采挖和翻栽同時進行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。菌核挖出后, 要用刷子刷凈沙土與雜質,不能用水洗。置陽光下曬干或晾干,再放在通風處保存。
等級標準:甲級:苓塊大,表面黑色質地堅實,肉質白色;乙級:塊小,表面灰色,苓體碎爛,皺縮不實,肉質褐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