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附子種植技術和栽培方法。栽培附子需要注意哪些問題?教你如何提高附子的產量。病蟲害的預防。
發布者:admin 發布時間:2016-08-14 16:59:27

選種:烏頭品種較多,經過鑒定篩選,保留了抗逆性強、產量高、質量好的以下3個品種:
南瓜葉:又名鵝掌葉,頂葉形似南瓜葉,塊根較大,圓錐形,加工率高,耐肥、晚熟、高產。但抗病力較差,在綜合防治白絹病條件下,產量較穩定。其單株烏頭產量平均6.5個,平均畝產4.2萬個,所栽附子平均畝產泥附子490公斤。在推廣示范中,南瓜葉烏頭比當地混合群體增產23.6-55.2%,為目前產區主流種。
莓葉子:莖粗壯,節較密,基生葉藍綠色,莖生葉大,深綠色,薄革質,3全裂,全裂片的隙間大,末回裂片線狀披針形,塊根紡錘形,單株烏頭產量6.3個,平均畝產5.2萬個,所種附子平均畝產456.6公斤,抗病力較南瓜葉強,產量較高而穩定。
花葉子:又名艾葉子。頂葉向上伸展,葉厚,堅紙質,葉面黃綠色,無光澤,葉脈顯露而粗糙,葉3深裂,基部截形或楔形,深裂片再深裂,末回裂片披針狀橢圓形。塊根圓錐形,單株烏頭產量3.2個,平均畝產2.77萬個,所種附子平均畝產368.3公斤,產量雖低,但較抗病。收挖烏頭時,剪去過長須根,保留1.5厘米左右,剔除焦巴、水漩及缺芽種根,按大、中、小分為3級。最大的1級和最小的3級塊根留山區作烏頭種,中等大的2級運壩區作附子種。作烏頭種的塊根可立即栽種,亦可于室內作短暫攤晾后再栽。
栽種:四川于12月中旬,陜西于11月上旬。栽前用50%退菌特0.5公斤、尿素0.5公斤、兌水250公斤,浸種根3小時。穴栽。1級種根行距各17厘米,穴深12-15厘米,每畦3行,交錯排列,每穴栽1個,畝栽12760個;3級種行株距各13厘米,穴深7-10厘米,每畦4行,每穴栽1個,畝栽2萬個。栽種時在行間多栽10-15%的種根,以作補苗之用。栽后覆土平畦。
烏頭的采收與貯運:烏頭栽種第2年立冬后收挖。剪去過長須根,用竹簍分級包裝,及時運至壩區栽種,不宜久放,以免腐爛。運輸途中不能日曬雨淋,防止發熱霉爛。運壩區后1-2天,不能及時栽種的,應攤放于鋪有草 的陰涼干燥處,厚4.5厘米左右,并隨時翻動,防止發燒。存放時間不超過7天。
附子栽種:大雪至冬至,以冬至前6-10天栽種為宜,幼苗發育整齊健壯,塊根生長快,個頭大,產量高。陜西于立冬后栽種。栽種時,在整好的畦面中間,用木制印耙子開成交錯穴,66厘米寬的畦開2行,73厘米寬的畦開3行,行株距各17厘米。然后將種根按大、中、小分別栽種。每穴栽大、中塊根各1個,小塊根2個。芽口向上并稍露畦面,隨即用手刨土穩固種根。每隔10穴,在穴外多栽1-2個,以備補苗用。單株兩行者,每畝栽種0.85-1萬個。雙株兩行或1畦3行者,每畝栽種1.2萬個以上。栽后將畦溝內泥土提到畦面覆蓋種根,厚約7厘米,溝深20-24厘米,寬約27厘米。要求畦溝平整,暢通,防止積水。
附子田間管理:早春時,每畝施清糞水1000公斤,或灌拌溝水,促進出苗。出苗后,及時拔除霜霉病株,取行間烏頭苗子補栽,并施清糞水,以利成活。抽莖前每畝施人畜糞水1000-1500公斤或尿素10公斤提苗。5月初拔草,結合追肥,每畝施人畜糞水1000-1500公斤,并清理畦溝、培土。苗高1米時,留基部葉片11-12片,摘去頂芽尖,繼后掰去第1-2節的腋芽。掰芽后結合除草,每畝施過磷酸鈣25公斤加腐熟堆肥1500公斤,施后培土。
4月上旬于畦面按40厘米株距點播玉米,每穴留苗2-3株,以利遮蔭。5-8月應注意防治白絹病。
耬畦、清溝與補苗:于幼苗出土前,用竹耙或雙齒缺絲鉤將畦面大土塊和過厚的蓋土扒入溝內,砍碎后,再培于畦面,鏟平溝底,保持平坦不積水。耬畦時不要過深,以免傷種芽。幼苗出齊后,發現病株,立即拔除燒毀。補苗宜早不宜遲。
除草:附子栽培精細,經過耬畦、清溝和修根等管理措施后,土壤更加疏松、細碎,不必另行中耕。但幼苗出土后,雜草開始滋生,注意經常拔除,做到有草即除。
修根:陜西漢中及四川涼山等地不修根,總產量較高,但附子個體小,大多不符合加工附片的要求。江油一般修根兩次。第1次在清明節前后,苗高13-17厘米時將植株周圍的土刨開,現出側生塊根(附子)和母根,用附子刀或竹片刮掉小附子,留下大附子,產區稱"留絆"。每株留1個稱"稱砣絆";兩側各留1個稱"扁擔絆";留3個稱"丁字絆"或"鼎鍋絆";"絆"應留在植株兩側,不能留在畦中心一側;"丁字絆"應留兩側和靠畦溝的一側,便于第2次修根;修完第1株,接著修第2株,把第2株的土刨去覆蓋在第1株穴里。依次修完。第2次修根在立夏前后。方法與第1次相同,主要是修掉莖基上新生的小附子。每次修根后,畦溝要清理干凈,畦面保持弓背形,以利排水。
施肥:附子生長期較短,一般追肥3次,第1次施肥在補苗后10天左右進行,每隔2穴刨坑,先施堆肥,再用氮素化肥兌清糞水施之提苗。每畝用腐熟堆肥或廄肥1500-2000公斤,油餅50-100公斤,豬糞水1500-2000公斤,氮素化肥5-7.5公斤。施后覆土。嚴禁施表皮肥。第2次施肥在第1次修根后,每隔2株刨坑,位置與第1次錯開。每畝施腐熟堆肥或廄肥1000-1500公斤,腐熟油餅50公斤,人畜糞水2500公斤。第3次在第2次修根后,施肥方法和位置與第1次相同,肥料種類和數量與第2次相同。陜西漢中地區每次施肥量按比例掌握,即第1次占附子生長期用肥總量的10%,第2次占20%,第3次占30%(基肥占40%)每次施后蓋土,并將溝內泥土提到畦面,保持弓形。
打尖、掰芽:第1次修根7-8天后,開始打尖。根據植株生長快慢,分次進行,共2-3次。用鐵簽或竹簽輕輕挑去莖頂嫩尖,注意不要損傷頂葉和其它葉。一般每株留葉6-8片,每周掰芽1-2次,尤其立夏后,腋芽生長最盛,應及時掰除。
灌溉與排水:應根據氣侯情況和土壤濕度,適時適量的灌溉與排水。在幼苗出土后,土壤干燥應及時灌水,以防春旱。以灌跑溝水(即水從溝內流過不停水)為宜。以后氣溫逐漸升高,應掌握畦土翻白即灌水。6月上旬以后,天氣炎熱應停止灌溉。大雨后應及時排水,以免造成附子塊根腐爛。
病蟲害防治
病害 白絹病:病原為真菌中的一種半知菌,主要為害附子莖與母根交界的部位,多發生于夏季高溫多雨季節。發病初期葉片萎蔫下垂,嚴重時地上部份倒伏,葉子青枯,但莖不折斷,母根仍與莖連在一起。
防治方法:選無病烏頭作種;與水稻輪作; 不用附子地或加工附子產生的肥料;第2次修根時,每畝用西力生1.5公斤或五氯硝基苯粉劑2公斤與50公斤干細土或30公斤草木灰拌勻,施在根莖周圍再覆土;發病初期,將病株和病土挖起深埋,并用5%石灰或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淋灌病株附近的健壯植株,防止蔓延。
霜霉病:為真菌中的一種藻狀菌。3-5月發生,是苗期較為普遍而又嚴重的病害。幼苗期,病株須根不發達,葉片直立向上伸長,且狹小卷曲,呈灰白淺綠色,葉背產生紫褐色霉層。發病后,全株逐漸枯死,產區叫"灰苗"。成株受害頂部葉變白,葉片卷縮,呈暗紅色或黑色焦枯,莖桿破裂而死,產區叫"白尖"。
防治方法:及時拔除病苗,用1∶1∶200的波爾多液或65%代森銨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灑。
根腐病:病原為真菌中的一種半知菌。4-7月發生,危害根部。上部植株蔫萎,葉片下垂,嚴重時病株死亡。
防治方法:修根時注意勿傷根莖;不宜過多施用堿性肥料;用50%退菌特可濕性粉劑0.5公斤兌水300公斤加石灰15公斤、尿素125克,于第2次修根后立即淋灌1次,亦可按比例兌在糞水中施用或用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淋灌。
萎蔫病:病原為病毒性軟腐病和真菌性根腐病。發生于4月中旬,莖桿上有黑褐色的條紋,麻葉,葉脈呈黑色油狀條紋,葉子變黃死亡,橫切塊根亦可見黑色一圈。為土壤傳染病害,病害由塊根傷口浸入維管束,再浸入到下一代種根上。防治方法:采種、運輸、栽種、修根時注意勿傷種根;發現病株立即拔除。
白粉病:5-9月發生,發病后葉片先扭曲向上,葉背產生褐色斑塊,橢圓形,逐漸焦枯。病菌在病殘植株上越冬,次年病菌萌發產生白粉,隨風蔓延,天旱時特別嚴重。
防治方法:發病初期用慶豐霉素60-80單位或8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-1000倍液噴射,亦可用波美0.3度石硫合劑、福美硫磺等藥劑噴射,每7-10天1次,連續3次。
根結線蟲:病原為線形動物門中的一種根結線蟲。危害根部。受病植株纖弱,種根個小,須根上結成瘤狀物。
防治方法:忌連作,選無病地栽種或進行土壤消毒,選用無病種根作種。
蟲害 蛀心蟲:危害莖桿,咬壞組織,致使植株上部逐漸蔫萎下垂,稱為"勾頭"。嚴重時植株枯死。
防治方法:收挖烏頭時,集中莖桿燒毀;及時摘除"勾頭",集中漚肥;用90%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;用黑光燈誘殺成蟲。
紅蚜蟲:危害植株頂部嫩莖,3月下旬或4月上旬開始發生,5-6月為蟲害盛期,防治方法:用40%樂果乳油800-1500倍液噴殺。
銀紋夜蛾:4月上旬發生。幼蟲咬食葉片成為孔洞或缺刻。防治方法:用90%晶體敵百蟲600-800倍液噴殺。
葉蟬:危害葉片。從4月上旬起至6月下旬止,4月中旬至5月上旬為盛期。受害葉片,先變紅色,逐漸變紫紅色,最后腐爛成黑色焦斑枯死。嚴重時全株枯死,防治方法:用40%樂果乳油1000-2000倍液噴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