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黃連種植技術與黃連的田間管理以及黃連的病蟲害防治方法
發布者:admin 發布時間:2016-08-18 17:40:14
選好林地
一定要選蔭蔽度較大的林地,自然林樹種以終年不落葉的四季青最理想,以樹高3.3米左右的矮生喬木為宜;人造杉林地,以樹冠接連、樹高3.3米左右為度。坡度在20°~25°之間。以選腐殖質深厚、富含有機質、上松下實的土壤為佳,不宜選黏重的死黃泥、白鱔泥土。
整理蔭棚
對自然林應將林地枯枝、小樹、茅草全部砍掉,灌木、矮小喬木留下,并修去離地2米以下的小樹枝,蔭蔽度要保持在70%~80%之間。對于人工培育的杉木林,應選幼林地,基本上達到樹枝相連即可,有的地方若出現天窗,只需用樹枝插于黃連四周即可起到遮蔭作用。
整地做畦
整地之前,用木耙把表土上的殘枝、落葉、石塊耙出林外,林內竹根、小樹根以及茅草根要除凈,要注意挖時對樹根不能傷得太狠,切忌深挖。對于人工培育的杉林只要淺挖1次,揀去雜草根和石塊,樹周圍缺土的還要培土,不能讓根露在外面。下一步開溝做畦,自上而下開直溝,溝寬23厘米、深10厘米,溝底的泥土提放在兩邊畦上。
移栽
林下栽的黃連秧苗應選12片葉以上的兩年生秧苗。移栽時間,若是常青樹、針葉林地,清明節就可開始移栽;闊葉林地則待樹葉長出新葉后栽植。
田間管理
拔草追肥:畦面保持無雜草,做到除早除小。栽后第一年、第二年以施氮肥為主,后期以施磷、鉀肥為主。
培土上泥:當黃連苗成活后,每667平方米(1畝)用餅粕肥25公斤拌熏火土薄薄地撒一層于畦面上,秋后結合施牛馬糞拌一些細土撒于畦面上,以后幾年每年夏秋季視其情況各上泥培土一層。
揀枯枝落葉:每年秋、春季將凋落的樹葉仔細用手扒到黃連的株行距中間,上面撒少許泥土。
削枝間伐:黃連栽后第一年只需透光20%~25%,第二、三年需透光35%~40%,第四年透光需增加到60%左右,第五年全部亮棚以促進地下干物質的積累,這樣就需要逐年削枝。在頭二、三年,削除部分樹枝不會對樹木生長有影響,第四年削枝要增多,對自然林要采取打落部分樹葉或用藤條將枝葉捆起來,以增加林內透光度。人工培育的杉木林可根據林業技術規程,結合杉木林生長情況進行適當間伐、削枝,間伐時間應在林木停止生長、黃連尚未打苞發芽時進行,一般以在冬季進行為宜。
黃連的病害防治
白粉病(藥農稱為“冬瓜粉”) 在黃連產區發生普遍而嚴重,常引起黃連死苗缺株,一般減產50%以上。干旱年份病重,相反則病輕。5月下旬發病,7—8月為害嚴重。發病初期在葉背面出現圓形或橢圓形黃褐色小斑點,逐漸擴大成病斑。葉表面病斑褐色,長出白粉,并由老葉向新葉蔓延,白粉逐漸布滿全株葉片,使葉片慢慢枯死。下部莖和根也逐漸腐爛。次年輕者可生新葉,重者死亡缺株。
防治方法:①調節蔭蔽度,適當增加光照并注意排水;②發病初期,用0.3~0.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,每7~10天噴霧1次,連噴2~3次;③選育抗病品種,增施磷鉀肥,提高植株抗病力;④實行輪作。
炭疽病 發病初期,在葉脈上產生褐色、略下陷的小斑。病斑擴大后呈黑褐色,中部褐色,并有不規則的輪紋,上面生有黑色下點。葉柄基部常出現深褐色、水漬狀病斑,后期略向內陷,造成柄枯、葉落。天氣潮濕時,病部可產生粉紅色粘狀物,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堆。病原菌以菌絲附著在病殘組織和病菌上越冬。次年4~6月,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,引起發病。在溫度25~30℃、相對濕度80%時易發生。
防治方法:①發病后即摘除病葉,消滅發病中心,將病葉集中燒毀;②用1:1:100~150波爾多液或80%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~800倍液噴霧,每7~10天噴1次,連噴數次。
白絹病 常于夏、秋發生。發病初期地上部分無明顯癥狀,后期,隨著溫度的增高,根莖內的菌絲穿過土層,向土表伸展,菌絲密布于根莖四周的土表。最后,在根莖和近土表上形成茶褐色油菜籽大小的菌核。由于菌絲破壞了黃連根莖的皮層及輸導組織,被害植株頂梢凋萎、下垂,最后整株枯死。
防治方法:①發現病株立即拔除燒毀,并用石灰粉處理病穴,或用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澆灌;②發病時用50%退菌特500倍液噴灑,7~10天1次,連續2~3次;③實行與玉米輪作5年以上。
根腐病 發病時,須根變成黑褐色,干腐,再干枯脫落。初時,根莖、葉柄無病變。葉面初期從葉尖、葉緣變成紫紅色,不規則病斑,逐漸變成暗紫紅色。病變從外葉漸漸發展到心葉,病情繼續發展,枝葉呈萎蔫狀。初期,早晚尚能恢復,后期則不能恢復,干枯致死。這種病株很易從土中拔起。
防治方法:①及時拔出病株,并在病穴中施石灰粉,并用2%石灰水或50%退菌特600倍液澆灌病區;②發病初期用50%退菌特1000倍液,或40%克瘟散1000倍液,每隔15天1次,連續噴3~4次。
黃連的蟲害防治
蠐螬、螻蛄 咬食葉柄基部。
防治方法:①有機肥要充分腐熟或進行高溫堆肥殺死其中害蟲后才施用;②用黑光燈誘殺成蟲,燈下放置盛蟲的容器,內裝適量水,水中滴入少許煤油;③麥麩炒香,用90%晶體敵百蟲30倍液,將餌料拌濕或將鮮草切成3~4厘米長,用50%辛硫磷乳油0.5千克拌濕,于傍晚撒在畦四周誘殺。
采收加工
溪黃草在南方每年可收割2~3次,春季種植后90天即可收第1次。如管理得當,肥水充足,在首次收割后70~80天可收第2次,入冬前植株停止生長時收割第3次。每次收割時,用鐮刀在植株莖基部離地面2~3厘米處割下,這樣有利于分蘗萌芽。采收通常選擇在晴天進行。收割后應及時干燥,曬干、陰干或烘干。曬干后待葉片回軟時再捆壓成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