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重磅!赤芍為何又成扶不起的劉阿斗?
發布者:admin 發布時間:2016-10-12 09:51:54
2016年8月份,跟著東北系列種類輪流提價,赤芍行情也開端進入上行通道。 從其時的34元擺布(野生東北赤芍條公斤價,下同)上漲到40-42元之間,短短一個月上漲了20%,很快變成商場熱點。但國慶節后跟著商場來貨量增多,接貨者少,行情再次轉疲,商場報價小幅回調到39-40元之間,讓很多看好者倍感絕望。
圖1:四川中江,家種赤芍外觀與白芍和東北赤芍無異。
赤芍為何屢次變成“扶不起的劉阿斗”?2016年赤芍還有新的商機嗎?咱們無妨從赤芍的前史和現狀來剖析,一起還必須搞清楚何謂“赤芍”?
一、近20多年產品史上,赤芍行情漲漲跌跌已變成常態
圖2:赤芍近1990年-2009年行情運轉示意圖。
圖3:赤芍近2002年-2016年行情運轉示意圖。
聯系1990年到2016年赤芍的行情運轉示意圖,咱們會顯著發現,近26年赤芍產品史上,其報價崎嶇十分有規律。
1.1上世紀90年代 上世紀90年代初,赤芍報價尚在2.8-3.8元之間,1997年上漲到7.5元;但隨后又很快回調到5元擺布;到1998年再次上漲到9-10元,隨后在1999年8月產新后又回調到4.5元。
1.2 2011年之前 進入2000年的再次連續這種漲漲落落的態勢,2000年頭在4-6元;2003-2004年報價上升到6-7元;2005年又上升到10元,隨后一路上行到2011年的25元高位,但隨后又回調到20元以下。
1.3 近3年行情走勢 2014年呈現42元的前史最高價之后,到2015年8月赤芍產新時期,行情再次下滑到30元擺布;到2016年8月產新后,再次打破40元高位,現在再次開端回調。
經過這三個期間的行情剖析,咱們會看到:一是赤芍每次提價后必然隨同一個回調期,這必定與高價位影響野生資本采挖,致使產值上升有直接關系;二是評價26年行情,跟著資本量削減和勞力成本上升,赤芍報價整體堅持上行態勢是常態。
這兩個觀點,很簡單了解也很簡單得到咱們認同。但除此之外,還有沒有其他影響要素呢?
二、赤芍來歷紊亂,也是影響其行情低迷的重要原因
圖3:川赤芍(左)不管在外觀、氣味仍是含量上,都顯著弱于粉赤芍(右)。
赤芍,古代稱為“芍藥”,只需芍花和根莖之別,并無赤白之分。赤芍曩昔統稱為“京赤芍”,多為不去皮野生芍藥,亦有以為是開紅花的芍藥。前史上以“糟皮粉渣”的內蒙古多倫粉赤芍為道地,前史上是唯一能夠出口的赤芍,因而多倫又被稱為“赤芍之鄉”。但現在本地野生資本干涸加快,產區逐漸移向東北區域,在赤峰集散量最大。當時產品流轉首要分粉赤芍(內蒙赤芍)、木赤芍(又稱鐵桿赤芍或山赤芍,主產于河北、山西)和川赤芍(四川甘阿涼區域、中江縣和云貴所產)。
圖4:山西所產的黑白芍,作為山赤芍出售(誠篤通供圖,已下架)。
還有一個更糾結的問題——家種赤芍到底是“白芍”仍是“赤芍”呢?依照傳統說法,家種赤芍應歸于白芍范疇。但東北的家種赤芍,不管外觀仍是含量上,既不一樣于“白芍”又不一樣于“赤芍”,它到底歸于哪個種類?據天地網大慶信息站反應:現在在齊齊哈爾,有數百畝地產赤芍現已成長5年以上,急待采挖上市。但由于商家無法斷定其是不是契合藥典規范,故不敢輕率出手收買。
圖5:黑龍江鶴崗,2016年剛產新野生赤芍。
這種前史傳承及實際,直接致使兩個后果——一是多種來歷赤芍都當正品運用,直接沖擊赤芍優異品商場,例如川赤芍、山赤芍和家種赤芍等,乃至是白芍中的“狗頭片”,都常被當作正品、習用品或摻偽品進入流轉;二是把黑白芍當赤芍用,這種用法在海外商場格外盛行(筆者以為只需有臨床實效可靠,也無不當的地方)。
圖6:四川中江,2016年剛產新的川赤芍。
但這兩種狀況,對產品流轉形成的最直接沖擊就是——占用了正品野生赤芍的商場和行情,這也是赤芍報價難升高位的重要原因。
三、后市預判,赤芍將因品質不一樣呈現顯著報價區別
但真的假不了,臨床終究需求更優異道地的放心藥材。盡管藥典能夠大概略之,而真能搞理解其間來歷和前史的臨床醫師,必定會首選內蒙或東北粉赤芍,其次是木赤芍;至于黑白芍,筆者更傾向于將其歸于白芍正品更適宜——由于,張仲景經方中所用芍藥,即為未刮皮之品,更接近于黑白芍。
依照當時商場行情,在正本清源后,合理的報價順序應當是:粉赤芍、木赤芍、東北家種赤芍、川赤芍以及黑白芍。且優異粉赤芍的行情應當會與其它產品行情不斷拉大,即野生赤芍行情待商場消化一段時期后,有望持續堅持上行態勢;而其它來歷赤芍雖有漲勢,但空間和力度皆不大。
就現在咱們了解的狀況,實際上流轉中這幾個產品的行情現已開端分流。其間:東北粉赤芍報價在40-42元之間,切片報價在47元以上;而河北、山西所產山赤芍報價在28元擺布;四川中江川赤芍報價25元,藥廠投料只需15元擺布;而黑白芍行情則跟著白芍行情走,現在個子要價18-20元,切片報價17-24元不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