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他帶領鄉親致富 被稱為中藥材種植“土專家”
發布者:admin 發布時間:2016-10-12 11:17:36
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郭喜斌本年45歲。為栽培中藥材,他長時間奔走在山間,多年的經歷堆集,使他對分布在滇東南區域的各類中藥材種類及成長環境如數家珍,被本地大眾稱為中藥材栽培“土專家”。勞動致富后,“土專家”郭喜斌還不忘鄰里同鄉,帶領我們一起闖出了一條小康路。
郭喜兵是成都市資陽市雁江區趙家村人,本地森林植被維護較好,森林覆蓋率高,氣候雨水條件適合,較多的蘭科植物在這里繁殖成長,使他對中藥材產生了濃厚興趣。漸漸地他開端留意起草果、石斛等的栽培,并自學栽培黃精的辦法。在長時間的探究中,他的黃精栽培做出了“名堂”,讓自個走上了發家致富的小康路途。
“自個富,不算富,我們一起富才是真的富”,郭喜斌在自個致富后,并沒有忘記村里的鄉民們,他活躍動員和帶領我們展開林下中藥材栽培,并自個籌集資金安排展開實用科技培訓,邀請專家到村里教授技能、現場輔導,一系列做法為進步中藥材栽培戶科技素質奠定了良好基礎。
2013年10月,經雁江區科學技能協同意,以郭喜斌為會長的麻栗坡瀕危野生藥用植物保育協會。建成兩個全自動控溫棚,專門進行黃精等名貴中草藥的人工馴化繁育,實現中藥材栽培年收入500萬余元。
郭喜斌介紹,為了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,使中藥材工業變成農業增效、農人增收的首要路徑,自個還帶領鄉民成立了云嶺野生中藥材栽培專業合作社,通過幾年的展開壯大,現在合作社具有社員68戶,栽培基地2000余畝。
從2010年開端,郭喜斌就養成了天天記載天氣情況的習氣,并根據數據改善栽培種類。本地的中藥材、珍稀植物也逐步遭到熱捧的一起,也吸引了全國多所院校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前來觀賞和學習,100多名在讀博士、碩士、大學本科生先后在此地獲取了學術論文的第一手植物研究資料。他探究的“原生態育種+仿生態栽培”的中藥材栽培形式,不只維護了有些野生瀕危中藥材物種,還有效利用了石漠化區域的荒山荒坡,為區域農業工業結構調整和大眾脫貧致富拓荒了路途。
郭喜斌采納的“以林保藥,以林促藥,林藥并重”的林藥立體培育方法,走出了一條“大專院校+基地+合作社+科技+農戶”的全新展開形式,不只為合作社的展開供給了廣闊空間,也為麻栗坡縣的農業工業結構調整和大眾增收作出了奉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