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挖掘四川中藥產業的“人參”
發布者:admin 發布時間:2016-10-30 10:34:10
近來,一場中藥材大種類專家咨詢會在綿陽舉行,論題的主角是綿陽特產麥冬。但專家們的點評中,老是繞不開人參這個“參照物”。
“2015年吉林省僅人參一種藥材,總產值就到達460多億元,到2020年的目標是1000億元!”國家藥典委員會首席專家錢忠直說,“麥冬的保健成效那么多,但沒有像人參相同,凝練一個相似于‘滋補’的主攻方向,保健的路子不好走。”
為難的不只是麥冬。四川一共有49種道地藥材,數量位居全國之首,但2015年中藥工業總值不過700多億元。在許多業界專家看來,打破的要害是找到比如吉林人參、云南三七、寧夏枸杞等的“帶頭大哥”,打響品牌,然后股動科研、商場、栽培、加工等工業鏈條。
那么,四川“人參”該怎么煉成?
第一招:拓寬應用范疇,培養要點品牌
由于地輿氣候條件優勝,四川中藥材資本種類到達5000余種,是名副其實的中藥大省,許多聞名中藥公司都在四川設有栽培基地、加工廠。惋惜的是,其中卻沒有一個能打響四川中藥品牌的拳頭種類。
疑問出在哪里?在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處副處長尹莉看來,四川藥材種類雖多,相似人參這樣“藥食兩用”的種類卻不多,應用范疇較窄,對應的工業規劃難以擴大。
吉林人參工業就是憑仗2011年人參“藥食同源”試點獲批踏上拐點:人參可作為食物出產質料制成軟糖、餅干、飲品等商品,受此股動,吉林人參栽培面積、加工公司均大幅增加,現在已構成功能性商品、飲料、化妝品、日用百貨等四大系列,2015年產值超越460億元。
近期,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也將發動全省道地藥材、民族藥大種類篩選,第一批方案挑選8種藥材進行要點品牌創造,而綿陽是舉動最活躍的市州之一。綿陽三臺特產麥冬,兼具藥用和保健作用,被本地視為“種子選手”。
為此,綿陽專程約請國內中藥范疇的聞名專家評脈,希望到2025年將其創造為產值500億元的工業。
第二招:完善后續環節,強化科研力氣
要強大中藥工業,除了種類的挑選外,還需要一系列后續環節的支撐。而在我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眼里,“四川中藥工業要崛起,科研最要害。”
以三七為例。30多年前,云南和廣西平分國內三七藥材栽培商場,但隨著云南樹立文山三七研究所,一些三七栽培的新技能、新方法開端在云南推行,構成健康的工業鏈條。到本世紀初,云南栽培產值已占據國內三七商場的95%。
據了解,四川省本年將上馬189個中醫藥科研課題,總資金達1600萬元,相當于曩昔兩年的總和。而在綿陽,依托成都中醫藥大學、綿陽農科院等科研機構,近年現已研制出了兩個麥冬新種類,股動全市栽培面積0.33萬公頃,招引30多家藥企前來合作,開始構成了科研、栽培、加工的工業鏈。近期,四川省中醫藥高級專科學校也將加入進來,在專項人才培養、種類研制等范疇參加合作。
科研還能為藥材質量這一工業生命線供給更強有力的保障。陳士林牽頭的團隊創立了一種中藥材DNA條形碼判定新技能,經過獲取藥材的DNA片段,樹立判定真偽藥材的數據庫,可以快速辨認藥材的真偽。目前,包含天士力、王老吉、四川新荷花藥業等過百家公司選用這種技能。“今日參加活動的多家四川公司都表達了合作意向。”陳士林說。在他看來,確保藥材質量是中藥工業老練的必定期間和前提條件,“一旦出了疑問,是用多大力氣都無法補償的。”